1、大学生抑郁心理的基本定义及主要特点
大学生抑郁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抑郁症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理低落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木僵。常表现为喜好丧失、无愉快感; 精力明显衰退或疲乏感;精神运动性迟钝或激越;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内疚感;联想困难,或自觉考虑能力降低;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自杀、自伤行为;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食欲不振,或体重降低。
在当代大学生当中,有抑郁心理的大学生比率较高,在2010 年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中显示,大学生心理障碍人数占大学生总数的31%以上。大学生中存在有抑郁心理的打斗为轻型抑郁症,这种状况可以伴随学习状况、情感状况等的改变得到缓解或痊愈,但一些较为抑郁心理较为紧急的学生则可能出现心理崩溃的现象,最后做出伤害自己或别人的情况,比如近年来在新闻报道中层出不穷的大学生自杀、故意伤害别人等一些报道足以说明这样的情况。
大学生的抑郁心理一般表现为心情压抑、沮丧、烦躁、忧伤等,其中心情压抑是大学生抑郁心理中最为明显的一种,这也是由当代大学生所承受的各类重压较大而导致的,学习和生活重压是导致大学生压抑心理的主要原因,而情感、家庭等一些原因则容易导致学生的烦躁、忧伤等一些情绪。心情压抑作为大学生抑郁心理中最为明显的一种表现,其主要容易致使学生缺少学习动力、缺少生活信心、丧失生活目的,最后感到个人价值得不到体现、个人追求没办法达成,最后恶化到自负、自责、自我价值缺失,觉得自己存活没价值或对社会没价值,因而出现自杀或伤害别人的状况。
2、大学生抑郁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
1.不适应大学环境
进入大学后,发现成绩优秀的同学有不少,他们在高中年代作为佼佼者的优越感消失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一部分学生没办法适应。在思想上,大学生总是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认识不清。学生在考大学前总是被灌输了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一生无忧等片面的观念。但进入大学后,他们感到学习考试的重压还是那样大,角逐愈加激烈,还要面对就业的重压。这种现实与美好理想之间的差距,使不少大学生没办法准时调整我们的心态。而在生活上,大学生要自己解决日常的所有问题,怎么样与同学室友打造起好的人际关系,更是摆在大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面前的一大难点。在学习上,学习技巧的改变同样困扰着一部分大学生,他们习惯了以往中学里老师面对面的教育方法,对于大学老师的教育方法非常不习惯,以致课业落后,自尊心遭到打击,出现焦虑、甚至对学习失去信心等心理疾病。
2.人际关系处置不好
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要紧组成部分。然而,因为人际关系、社会的复杂性与学生心理的单纯性,使得大学生常常在人际交往中受挫。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少人际交往经验,缺少在公众场所表达自己与别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既充满了兴趣又担忧失败,久而久之,甚至回避参与,妨碍了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有些学生则因对自己、对别人的认识问题,非常难与人深交或缺少知心朋友,有些则因人格原因,带来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同时,因为个体间的正常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嫉妒等,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情绪起伏
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的"暴风雨时期",生理发育极为飞速,已基本趋于成熟,但因为阅历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对生活和社会问题的认识总是飘忽不定,加之年轻人特有些任性和理想的困惑交织在一块,极易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矛盾,比较容易受外面各种原因的干扰和影响,会因一点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易为一次小考失利而一蹶不振,自我控制和自我调适能力较低,并由此致使其心理偏差和行为怪僻。大致表现如下:部分大学生出现焦虑和恐惧情绪,情感过于压抑,整日焦虑不安;部分大学生则易于感情用事,喜怒无常,情绪好时为人处世入情入理,情绪差时,拒人于千里以外。这种群体性的负性情绪还是校园事端的直接制造者,学生的群体情绪一旦激起,非常难遭到理性与校纪校规的约束,总是会导致一些恶果,而一旦情绪稳定下来,又多是后悔不已。
4.没办法承担巨大的求职重压
就业的双向选择,使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重压。这在高年级学生中表现尤为显著,很多大学生在大四毕业前或毕业后都没找到适合工作,心理疾病也就随之凸现出来。但相对于城镇学生,农村学生因家庭经济情况等影响对能否就业就更为敏锐,出现的心理疾病也比城镇学生相对更多一些。
3、预防和矫正大学生抑郁心理的具体对策
1.大学院校应当拓展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理顺学生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特别是在目前学生学习和社会就业的双重重压下,学生更应该掌握放平心态、找准定位,从而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和生活当中。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主动的认知心理疾病的成因,并及早的发现个人问题,在教师的辅导和帮助下,渐渐解除心结。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中推荐组织适合的情绪宣泄活动,如此可以非常不错的帮忙学生发泄心中的压抑感,从而找回正常的情绪,恢复正常的心理状况。
2.要通过认知来改变学生的不好的心理情绪,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和自卑行为其实是一种消极的防御心理,这种心理一旦形成,学生就会产生不敢于认同自己能力、不敢与外面交流,久而久之容易形成自我孤立、疏远别人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通过心理治疗中的认知疗法来帮助学生打造心理,通过客观的自我认识来正确的认识自己,从而改变学生的心理状况,重建自信和自尊。
3.加大学生的自我保健教育。引导学生加大自我保健,让他们成为我们的心理大夫,,如此他们就能有意识的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培养好的个性,在日常维持自信乐观坦诚豁达坚韧的心理品格,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重压。学生非常重要的是一种心理上的自助。
4.迎造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能离开好的环境,不能离开全体师生的力量。第一对全校的学生员工进行心理辅导课程培训,让他们学会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的方法,全方位学会的学生主要心理疾病及应付手段。运用心理学常识做好学生各种工作。第二可通过校报,校刊广播等舆论宣传有哪些用途,打造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奋进,刻苦学习朝气蓬勃的教育氛围加大校园文化的导向用途调式用途和凝聚用途。